在“拖延症”这个词出现以前,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“拖延症”。当我第一次看到“拖延症”这个概念的时候,顿时有一种强烈的中枪感——我和“拖延症”里描述的一模一样。那种感觉很真切,就如范伟被赵本山叫到“没事走两圈”,依口令而行之后,就真的感觉到自己的腿脚不利索了。
后来我发现,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什么“拖延症”。虽然每次我都是到觉得自己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的时候才动手,但我每次都恰巧卡着时间点完成了。——没错,那个“再不动手就来不及”的时间点是真实存在的。你怎样才能找到它呢,只有借助于“看不见的手”的力量。这个“看不见的手”,在经济学里是“市场”,在时间管理学上就是“拖延”。只要你对自己有着清醒的了解,你就必然能牢牢地感受到这个时间点,然后提刀上马,然后手起刀落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问题斩于马下——斩完其酒尚温。
如果你不是在最后一刻才动手,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在火车驶出前一秒跳进车中的快感。如果你每一次都这么精准地在火车开动前一秒跳上去,你对自身的理解、对问题的理解、对时间的理解、对节奏的理解,会俨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。
看看庞统同学吧:堆了一个多月的公文案牍没有处理,每天喝酒睡觉,然后张飞来找事了。庞统上堂升阶,一个上午处理完毕,中间连厕所都不用上。这是何等潇洒自信。这种潇洒自信源于他对自己对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,所以根本无需惧怕“拖延”。
为什么你会惧怕“拖延”呢,为什么你担忧在最后一刻前完不成工作呢?因为你对你的工作效率、对你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,因而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。于是,你徘徊在“做”还是“不做”之间,徘徊在“现在做”还是“等等再做”之间,游移不定,畏惧踌躇。明明觉得等等再做也不晚,又担心万一等等再做完不成怎么办。其实,真正让你陷入焦虑的不是问题本身,而是这种担忧的情绪。你现在即使不做,也无法潇洒地把它抛在脑后。 |